在1951年4月,志愿军在金化地区的战斗进入了激烈的阶段。此前,美韩联军自信满满,但频繁的战败让他们的情绪受到极大影响。根据当时的战局,志愿军司令部迅速制定了新的战术,决定派遣一支部队深入敌后,给这些落荒而逃的敌军以致命一击。为了进一步扩大胜利成果,志愿军连夜对已经撤退的韩6师展开了夜袭。
韩6师与我军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,双方互相了解。正因如此,我军的352团和354团在行动时迅速取得进展,不断压缩敌军的活动范围。然而,韩6师意识到我军的力量,尤其是352团和354团的精锐程度,因此在战局不妙时及时选择后撤,以免被我军全歼。
在这场重要的战斗中,354团的第三营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,自然成为了前线的关键。当志愿军决定实施穿插行动时,第三营被赋予了重要任务——连夜对韩6师发起奇袭,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,并尽快攻占一处战略防御阵地,以切断敌军的东西联系。
当时第三营的营长李德章与团参谋长刘玉珠共同负责指挥作战。他们带领队伍连夜追击,将韩6师有效拦截在沐洞的附近,双方在这一地点展开了激戦。经过一夜的苦战,韩6师最终败退,第三营随即继续追击,气势如虹。
展开剩余77%本来这场战斗预示着第三营的胜利,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时,李德章却察觉到了异常,战局突然急转直下。原因在于,第三营在追击韩6师的过程中,方向出现了偏差,意外地被英军与加拿大军发现,后者准备向西支援。
当时英军正集中一个旅的兵力,机械化部队人数达4000余人,步兵旅则达到5000人以上,还包括一个澳大利亚营,加拿大军的增援使得敌方总兵力突破6000人之多。更为致命的是,第三营此时已经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,地处敌军的腹地,处境异常危险。
英军27旅的实力不可小觑,虽然整体实力不及美军,但其配备的美式装备保持着相当水平,包括坦克和榴弹炮等重武器。而且,27旅中的士兵均为经历过二战洗礼的老兵,战斗经验极为丰富。这使得面对兵力整整是我军的12倍的情况下,第三营显得格外脆弱。尽管第三营士兵斗志昂扬,然而总兵力也不过500人。
加之第三营长期处于作战状态,缺乏休整,经过一夜的恶战,武器、弹药与粮食的补给几乎耗尽。本意是要分割掉敌军后方,完成任务后再进行休整与补给,却不料一步踏错,竟然陷入了敌人的重围,想要突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天亮后,第三营显然已经无法再隐蔽,行踪立刻暴露在英军的眼皮底下。英军在侦查清楚第三营的兵力状况后,自信心瞬间飙升,迅速形成包围圈,并开始制定进攻计划,坦克与火炮很快集结完成,准备对第三营展开总攻。
与此同时,意识到情况危急的李德章找到刘玉珠,商讨应对策略。他们知道当前突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,但哪怕是实施分散突围,保全部分人马的生命,总比任其全军覆没要强得多。
在盘点兵力弹药时,李德章发现整个营的轻机枪仅有10挺,手榴弹的数量也是寥寥可数,平均每人两颗左右。面对此贫弱的火力,能否成功突围充满了不确定。然而,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李德章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,他决定不带着三营突围,而是迎战敌军,准备与这6000名顽敌硬碰硬。
李德章的决定引发了争议,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干部们的一致同意。首先,三营已身处绝境,全身而退几乎没有可能。其次,如果三营选择突围,将不可能对英军的增援造成有效的牵制,反而会使敌军毫无顾虑,全力西去增援我军的侧翼,带来更大的压力。基于这些考量,李德章决心逆向操作,准备在敌人放松警惕的情况下,进行强硬的抵抗,并展开一场阻击战。
李德章迅速开始部署火力,全营的手榴弹被重新捆绑成集束,准备在英军的坦克进攻时趁机出击。面对敌军的坦克,志愿军士兵持着手榴弹集束,趁敌军坦克靠近时,依靠火力的掩护,寻找机会潜入坦克底部,引爆履带,使敌方暂时瘫痪。
借助这样的战术,敌军的坦克开路策略未能奏效。然而,敌军并没有停止进攻,调集了大量火炮对三营阵地展开了疯狂轰炸。由于准备不足,三营并未修筑防御工事,面对此轮狂轰,损失惨重。
李德章在一次轰炸中腿部受重伤,但他并没有离开战斗岗位,爬进战壕继续指挥,直至昏厥。当李德章再次苏醒时,得知团参谋长刘玉珠已壮烈牺牲,教导员马仲吉接替指挥权后也随之牺牲。尽管各连遭受重大伤亡,但顽强的士兵始终坚守阵地,等待夜幕降临。
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,除了之前派出伪装突围的部分士兵外,坚守阵地的,仅剩下100余名战士。但英军也陷入困境,经过连续攻击未能攻下阵地后,决定选择撤退。明明处于优势的他们为何选择撤退?原因在于他们对志愿军开始产生恐惧,清楚志愿军昼夜作战能力强大,即使美军也遭遇惨败。
对于敌军的退意,李德章心里十分明白,立即动员所有剩余兵力对敌军发起追击,重创了澳大利亚营。此战之后,第三营声名鹊起,连同七连、八连及机炮连四个单位均被授予集体一等功,这是我军历史上极为少见的荣誉,简直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绝佳的传奇!
发布于:天津市诚信配资-诚信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公司-南京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