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底,在亚洲战场陷入困境的日本帝国采取了极端措施,突袭了美国的珍珠港,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。为了分散美国的注意力,除了攻击美国本土外,日本还在东南亚展开攻势。在1941年末至1942年初的短短几个月里,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南半岛、马来半岛、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尼群岛。这一行动并不仅仅是为了掠夺资源,背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意图:通过打击缅甸,切断连接中国西南地区的滇缅公路,迫使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投降。
由于在华侵略已经四年之久,数十万日军被困在中国战场,影响了日本的整体军力部署。特别是在1939年之后,日军的进退两难,使得国力逐渐透支。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不得不将局部的“中国事变”扩大为全盘的“大东亚战争”,以期通过扩大战争来增强自身的实力。
在占领东南亚并成功驱逐美国之后,日本得意地认为自己在中国战场上已经具备了决定胜负的实力到了1942年初。日本华北、华中派遣军的高层将原本针对陕西的“陕西计划”扩展为“川陕计划”,并向东京提交审批。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通过配合东南亚的进攻,在中国战场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势,动员16个师团、近40万人的力量向江西和关中地区猛攻,主要目标是占领陕西,然后从汉中南下四川,这一举动意图重演蒙古和元代征伐南宋的历史,以迫使蒋介石屈服。
展开剩余91%这个计划后来以“五号计划”而闻名,被称为二战中日本军队最大规模的进攻计划之一,其规模与后来的“大陆打通作战”相当。原定于1943年初启动的五号计划,最终却在东京大本营的指令下被迫叫停,因而日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向西推进的行动。
那么,1942年抗战的局势究竟如何?五号计划的具体细节又是怎样的?为何最终会面临取消?在日本最初的战斗设想中,始于1937年的“中国事变”应当在短时间内划上句号,哪怕不是如极端乐观的参谋长杉山元所说三个月内解决,多少也不会拖延超过一两年。当时的日本媒体甚至信心满满地表示:欧洲大战持续了四年,那中日之间的战争又能打多久呢?
然而,到了1941年,日本军队、政府及民众的信心开始产生动摇——对华侵略的战争似乎并没有尽头。应当指出的是,自1937年至1938年年底,中日之间已经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斗,动用了陆海空全部的力量,导致数十万的人员伤亡。尽管在武汉的战役中,日本军队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,却始终无法彻底破解中国的防线。而蒋介石在重庆的坚决坚持,使得中国政府依然屹立不倒。
为了打破这种僵局,日本于1940年拉拢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,试图以此分裂中国。他们一度幻想着汪精卫能够一声号召,各地方军阀会纷纷响应,然而现实却是汪精卫的“打倒老蒋”口号引来了全国的声讨,最终使他成为众矢之的。面对软的不成,唯有采取硬手段。
然而,在中国战场上,日军如今面临的一个沉重问题就是——打不动。自武汉会战以来,日军又接连发起了南昌战役、长沙战役和枣宜战役,希望通过精锐的部队攻陷中国的第五、第六和第九战区。虽然日本媒体天天报道“大捷”,但实际上这些战役的战线基本没有变化,日军并未取得实质的进展。
1941年初,日军由于华北战场的僵持不下而感到无比焦虑,华战斗变成一个无底洞,130万大军陷入中国战场无法动弹,军费和资源的消耗如同黑洞般无止境。举例来说,驻扎在中国的这百万精壮士兵,每天的口粮都需要从朝鲜、东北、台湾及日本本土调配而来,若不如此根本无法支撑。
且不说食物,中国派遣军所需的油料、橡胶、铜铁、医药、皮革和布料等资源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。这种困境甚至使得日本的新兵只能穿上胶鞋,取消了军队引以为傲的“牛皮大钉靴”。与此同时,尽管日本的工业在1939年达到了巅峰,但此后逐年的生产能力却逐渐下降,海外资源的进口也都遭到西方国家的制约,澳门罗斯福已经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口任何军用机械零件。
进一步拖延下去,侵华战争很可能将演变为一场无止境的消耗战,损耗将使日本付出沉重的代价。因此,在1941年年初,“太平洋战争计划”的出现伴随着“陕西攻略”提上了日程,计划不惜一切代价向关中推进,改变战争局势。东京高层也意识到,若想在与英美等国的太平洋战斗中获胜,必须一次性解决中国问题,以便腾出手来对付西方的敌人。
“陕西攻略”的提案由华北派遣军提出,策划者是参谋长安达二十三。自1938年以来,华北派遣军在华北地区进展缓慢,一直被困在黄河东岸,东京大本营在这一年多里也未对派遣军的人力和武器进行增援,高层对此颇有微词。而华北的日军长期受到中共游击队的打击,而中共的核心正位于陕北地区。
如果能够攻入陕西,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共的敌后抗日问题,并进一步南下汉中,对四川造成威慑。这正是安达二十三的谋划。日本方面认为,若想迫使蒋介石屈服,必需控制川渝,让其无处可逃。
然而,从赣西进攻川东的路途非常艰难,布满了崇山峻岭,自古以来就不易通行。古代的战争从北向南攻打,打入蜀地往往选择秦、陇一线,晋朝的灭季汉也是从陇地进入蜀中,而蒙元则是从汉中南下。虽然安达二十三觉得南下汉中是条可行的路线,但陕西的进入环节却并不简单,黄河的天险阻挡在前,且中国军队在中条山的重兵布置,使得日军即便进入陕西也难以实现战略目标。
东京大本营对此进行了研究,考虑将“陕西攻略”改名为“西安作战”,并开始组织华北日军发起中条山会战,希望借此占领陕西。正当中国战场即将重新开战之际,日本海军对军部施加了巨大压力——1941年底,海军需同时应对美军与英军,在战略资源配置上,自然偏向海军优先。
因此,日本军部及时传达给中国派遣军:关于中国事变的计划,明年再做打算。1941年12月,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,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了重创,而此后几个月中,东南亚的美军、英军和荷军悉数被日军横扫,日军骑着自行车在热带雨林中追击,凭借1941至1942年的旱季迅速横扫东南亚,取得了骄人的胜利。
1942年春,日本军队已成功占领缅甸,切断了滇缅公路,陆海军的胜利荣光让日本充满自信。此时,日本陆军总参谋长杉山元先后视察了菲律宾、新加坡等地,认为“形势大好”,随即又前往中国,与中国派遣军司令畑俊六举行会议。杉山元提到:“滇缅公路已被切断,中苏的援助也会停止,看样子结束中国事变的时机到了,可以拿出你们对陕西和四川的进攻计划了。”
杉山元认为华北派遣军如果独立进攻陕西,华中派遣军单独打赣西,都难以取得全胜。应将这次战役统筹整合,联合进攻陕西与四川,两军协调作战的建议得到了畑俊六的认可。1942年春日军东京参谋本部提出了“四川攻略”与“陕西攻略”两个计划,前者定于1943年春,后者则安排在1943年夏天。
时任首相东条英机对这两个计划表示了极大的赞赏,随即上报给裕仁天皇,皇上点头同意。这两个计划随即被转交至军部进行详细部署。当时的日本军队显然在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中沉醉,参谋们每天都冒出新的想法:有的希望打通西南,与驻缅军会师;有的则盯上了陕北,想借此先解决中共,再入陕西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,日本军部决定将四川与陕西攻略合并,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,这使得“五号计划”可以被视为一场较为联动的战役。五号计划的具体内容是:在1943年春,华北日军计划进攻陕西胡宗南部队,打入潼关,占领陕西,并全歼胡宗南部队。同时,华中的第11军将进军湖南常德,进行会战,打穿薛岳与陈诚的防线。第二波进攻将在春夏之交,中原地区的日军突袭豫西,以解日军西进的后顾之忧。
日本军部将进攻陕西的时间提前到1943年2月,设定在三个月后发起围攻,调动16个师团为主力,并动用2个航空师团提供支援,目标是消灭中国第八军区,打跨第五、第六和第九军区。参与的16个师团中,包括在华战斗已久的第2、第3、第6、第14、第16五个甲种师团作为先锋,后方则由十个乙级或丙级师团进行支援与保障交通补给线。
在1943年夏秋时节,日军计划南北协同,华北派遣军南下秦岭和大巴山,而华中日军则从湖北沿汉江配合,消灭陕南的中国军队。此后,日军将从广元进入四川,经绵阳直抵成都。日军认为,若这一计划得以成功,重庆政府自会陷入混乱,此时赣西的日军便可趁机发起进攻,攻克重庆。
日本军方还计划实施伞兵空降,在中国西部山区展开战斗,通过占领河谷等重要交通枢纽,为其后勤保障铺平道路。由于需要频繁渡河,日军甚至计划制造一批军用浮桥和架桥车,以便在战时空投。与此同时,日本军部要求中国派遣军准备适合山地作战的装备,以及以当地资源征调牛马等驮兽。
“五号计划”的规模庞大,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显得“工整”——部队分工明确,细节安排到位,战术清晰。然而,这个计划在提交给军部后,便引发了参谋们的激烈争论。一部分人认为这一战术可行,但另一些“明白人”则指出这如同在梦中作画,难以实现。
如日本华中第11军的参谋长藤原武就对五号计划提出了质疑,认为从“陕西攻略”扩展到“川陕攻略”的做法,越扩越大,兵力和物资的需求大幅增加,但成功的几率却明显降低。对于此时的日本来说,一场16个师团的战斗,不亚于当年1937年对华的侵略,而还需要新组建一个方面军来实施进攻,可是现在叫人力和资源又从何而来?
当时,日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军力已非常紧张,第2师团、第16师团纷纷南下,第41师团和第51师团也在为南方战斗做准备。若想增加兵力,只能从关东军调动,而众所周知,关东军就是一个铁公鸡,寸步不让。人力的问题虽然最终可用征兵来解决,更棘手的问题在于后勤保障。若这些部队全员涌入中国西部山区,后勤如何再保持维持?
日本大本营的参谋们大多出身军人世家,接受过严格的军校教育,作为军官的生活优越,他们从未在中国跋山涉水,更不理解中国西部的复杂地形。藤原武等前线军官对于“五号计划”中最为关键的“翻越秦岭”一战抱有极大疑虑——数个师团数万人将要在秦岭山脉中展开作战,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“川陕公路”。
川陕公路是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公路连接了成都和西安,但在日军看来,这条公路是进攻陕西的必经之路。然而,他们并不知道,这条公路的实际情况极其恶劣,塌方现象频繁,战斗一旦爆发,中国军队极有可能会摧毁公路,届时日军又该如何通过秦岭古道运送粮草?此外,在赣西的山地中,后勤保障也同样是个巨大挑战,尽管长江可通船,但却需大量的运输水面和燃油。
根据初步估算,“五号计划”至少需要10万吨排水量的各类船舶以及5万吨以上的汽油。然而与此同时,日本海军正在驻守瓜岛,与美军进行激烈交锋,海军对燃油的需求鼎盛,自然无暇分配如此多的补给给陆军。1942年秋,围绕“五号计划”的讨论在日本军部内是个最为紧迫的话题,因为这直接关乎于中国战场的胜败。
这个庞大的计划的成功结果诱人无比——不仅可以解决中国事变,还能使日本顺利撤军,并获得中国大陆的丰富资源。而若是失败,则意味着16个师团的力量会被耗尽,一旦断粮或被围困就难以再退回。即便日军伞兵成功空降,也无可能通过飞机再返回。
一旦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山区展开激烈拉锯,这一场“五号计划”便可能化作一个黑洞,吞噬掉数十万日军及无数的物资。此时,驻扎在武汉的第11军指挥官冢田攻对攻打赣西充满信心,认为只要攻破陕西,便可一举攻下重庆。
然而,11军内部对于五号计划却并非一致看法,内部成员提出,华中日军在南方必须与中国的第五、第六、第九军区轮流交战,并决定打垮这几支强悍的军队。而两湖地区仅北京市周边就有150多个中国师,尤其是武汉周边的100个师,经过多年交手,战斗力早已成长,对于日军来说,想要击垮他们无比艰难。
为达此目标,显然需要再增兵20万,并进行一次武汉会战级别的决战。然而,若想增加兵力,日本政府并无实际动作。日渐地,“五号计划”变成了一个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的影子。在关于“五号计划”的讨论中,华北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是最早提出进攻陕西的那个人。会后,华北派遣军开始在山西组织山地部队进行训练。
与此同时,日军的飞机从河南起飞,捕捉秦岭的地形影像,一群日本间谍则混入西南难民之中,北上侦查川渝地区的局势。就在一切都筹备齐全之时,东京大本营却首先掉链子。1942年11月,中国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和参谋长河边正三接到命令:“五号作战”正式中止,天皇对此已表达同意。命令下达后,畑俊六与一些主要部下召开会议,许多人表示不满。
最终,主张打下陕西的安达二十三被调往太平洋战场,11军司令冢田攻因遭遇中国敌军的防空炮火而不幸身亡,剩下的人被迫表态尊重军部与天皇的决策。然而,畑俊六心中明白大本营对计划的取消早有准备,尽管面临中国战场的形势变化,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在不断接收到新的战报——美国人展开了猛烈的反攻,中国战场可能会降为次要,西太平洋才能成为头等大事。
就在此时,太平洋的瓜岛战役严重消耗了日本的绝大部分精力,曾隶属于华北派遣军的第2师团在瓜岛苦战,而日军最精锐的海军航空兵也在此役中遭受了惨重损失。不言而喻,此时美军已成为日本的首要威胁,稳住中国战场对于日本而言无比重要。
因此,原本计划给予中国派遣军的武器与资源大部分被削减,转手分发给海军和造船厂。1942年,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沉了日本海军四艘重型航母,使日本不得不疯狂增建军舰,钢材的生产大多数都用于海军,而发放给300万日军的钢铁甚至不足80万吨。此时,陆军的各类重装备都排不上队,连内河运输船都难以优先生产,军方只能将资源集中用于大和、武藏等战列舰及各种航母的建造上。
随着国内物资的紧缺,军官们往来的家书中传递着坏消息,日军甚至开始审查军人们的家书,以免一线士兵得知国内的窘境,从而动摇士气。综合以上原因,到了1942年底,五号作战已经彻底化为泡影。1943年初,日军在瓜岛惨败,战死两万人,美军积极向东南亚进攻。美军潜艇开始在东南亚频繁袭击,日军的军舰和油船接连遭受攻击,进一步加剧了日军日益紧张的油料供应。
为避免中国派遣军成为“累赘”,1944年,畑俊六坚持下,日军发起了旨在打通南北交通线的“大陆打通作战”,此战中许多行动计划与“五号作战”有着相似的影子,成为在华日军的最后一次进攻。然而,尽管“大陆打通作战”在战术层面取得了一定成功,在战略层面的影响却已微乎其微。
参考资料:
1.《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侵华日军为何迟迟未进攻?》,仵问甚
2.《论抗战时期日本“西安作战计划”的制定及其终止》 ,张天社
发布于:天津市诚信配资-诚信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公司-南京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